7月20日记者从四川省中医药局了解到,归纳考虑当时四川区域内高温暑热及汛期湿气复杂多变趋势,发挥好中医药在防暑热、防暑湿中的共同效果,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近来,省中医药局安排专家拟定了《2024年夏日四川省防暑热、防暑湿疾病中医药处方》。
一、伤风常见病症处方
临床表现:恶寒或发热、咳嗽、头痛、头昏、咽痒或咽痛,舌淡苔白或黄,脉浮等。
处方:炙旋覆花15g、前胡15g、荆芥15g、生甘草10g、法半夏15g、生姜10g、大枣10g、麻黄15g、赤芍15g、桔梗15g、紫菀15g、枳壳15g、僵蚕15g。
煎服办法:水煎服,日一剂,每次100ml,日服三次。
引荐中成药:荆防颗粒等。
二、脾胃常见病症处方
临床表现:纳差、腹胀腹痛、腹泻,身体厌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大暑前主张处方:
处方:茯苓10g、怀牛膝15g、炙甘草10g、诃子肉10g、防风10g、党参15g、枸杞子10g、生地榆15g、白芷10g、生姜10g。
大暑后主张处方:
处方:制附片(先煎)10g、干姜10g、茯苓10g、怀牛膝15g、木瓜15g、炙甘草10g、诃子肉10g、防风10g、石榴皮10g。
煎服办法:水煎服,日一剂,每次100ml,日服三次。
引荐中成药:藿香正气液、参苓白术散等。
三、皮肤常见病症处方
临床表现:腹胀,大便稀。皮肤红斑、瘙痒、湿疹、水泡、渗出、溃烂,舌红苔黄白或厚腻,脉濡滑等。
(一)内服
处方:木香15g、黄连5g、藿香10g、佩兰10g、苍术10g、白术20g、陈皮10g、厚朴10g、泽泻10g、地肤子20g、土茯苓30g、生甘草6g。
煎服办法:水煎服,日一剂,每次100ml,日服三次。
(二)外用
处方:地肤子30g、苦参30g、石菖蒲10g、千里光30g。
用法:用无菌纱布4~8层蘸适量药水,拧至不滴水,湿敷皮损处;或外洗皮损处。每日2~3次,每次20~40分钟。
四、其他办法
(一)代茶饮品
现在正值暑热和多雨时节,各地气候特征是暑湿搀杂为主,依照中医药防治理论,应饮用“清热、芳香、化湿”之品为宜。
引荐:
(1)荷叶10~20克,生姜二片,用水300ml煎煮至150~200ml左右,代茶饮,每日2次。
(2)荷叶10~20克,绿豆20克,用水500ml煎煮至150~200ml左右,代茶饮,每日2次。
(二)合理膳食
饮食煮熟煮透,养分调配均衡,可食用一些药食同源的食物,如萝卜、芦笋、山药、蒲公英等。牢记不能吃野味,或食入生冷腐馊、秽浊不干净的食物,忌暴饮暴食。
(三)合理运动
运动适度,可学习运用传统保健强身办法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依据个人条件挑选合适自己的训练办法。
(四)调畅情志
坚持精力内守,勿慌张,舒心气、畅心神、怡心境,勿躁勿虑静养。
(五)穴道保健
对足三里、气海、关元等重要强身壮体的保健穴道,常常施灸、按摩等,能够增强人体的正气以到达防病祛疾的意图。
(六)起居有常
作息规则,确保充沛睡觉。适应气候变化,及时调整衣被和室内温度,留意防寒保暖。若出汗,则热水浴并及时更衣。
来历:四川在线
全国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医药防治计划
儿童呼吸道感染归于中医学“伤风”、“咳嗽”及“肺炎喘嗽”等领域。为进一步标准我国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医药防治,发挥中医药防备、医治与恢复特征优势,结合本轮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病的临床特征,制定本计划,供临床参阅运用。榜首部分 防备计划
一、一般防备避寒保暖,当令增加衣物,切忌汗出当风;合理饮食,宜清淡,忌油腻,确保足够养分;作息规则,恰当活动,削减集合,勤开窗通风换气。
二、食疗防备针对儿童不同体质,可在医师辅导下选用药食同源的中药辅佐防备。关于素常易于食积,有口气,腹部胀满,大便酸臭或便秘,或夹有食物残渣的食滞质儿童,能够食用山楂、麦芽、陈皮、莱菔子等消食导滞;关于体型偏胖,不喜活动,汗多而黏,大便不易成型的痰湿质儿童,能够食用陈皮、茯苓、生薏苡仁、赤小豆等化痰利湿;关于素常简单伤风,面色萎黄,自汗便溏的气虚质儿童,能够食用黄芪、党参、山药、大枣等健脾补气;关于形体偏瘦、烦躁易怒、手脚心热、盗汗便干的阴虚质儿童,能够食用西洋参、玉竹、石斛、百合等养阴生津。
注:食疗防备时刻主张3~5天。
三、中医特征疗法防备(一)小儿按摩
习惯体质:气虚质、痰湿质、食滞质。
引荐穴道:腹、足三里、脊柱等。
成效:谐和脏腑、健脾和胃。
操作办法:摩腹100~300次,揉足三里30~50次,捏脊5~7遍。大便干加清肺经、清大肠经;脘腹胀满加揉板门;汗多加补脾经。
(二)中药足浴
习惯体质:气虚质、痰湿质。
引荐药物:黄芪、炒白术、炒苍术、防风、白芷、石菖蒲、藿香、桂枝、陈皮等。
成效:补气固表,芳香化湿。
操作办法: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煎煮,大火烧开10分钟转中小火30分钟取汤2000毫升,置于专用足浴盆内,加凉水调度温度为37℃~40℃,患儿取座位,双足浸泡药液中,药液以浸泡过足踝为度,每次浴足15~30分钟,每日1次,以头身轻轻发汗为度。可根据地域不同选取不同成效的药物进行防备。
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医师辅导下选用穴道贴敷、香佩疗法、耳穴压豆等中医特征疗法调度体质,未病先防。
第二部分 医治计划
一、病因病机病因分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外因责之于风、寒及热邪等,内因责之于肺脾气虚、卫外不固。病位首要在肺。首要病机为外邪侵袭、肺失宣肃。肺外合皮裘,邪气外袭,则成邪犯肺卫证。外邪入里,成风热(寒)郁肺证或外寒内热证。痰热互结,热壅血瘀,热重蕴毒,成痰热(毒)闭肺证或痰瘀闭肺证。病程拖延,耗气伤阴,而见阴虚肺热、肺脾气虚等热病后期诸证。
二、治则治法初期、极期祛邪为主,恢复期以扶正为要。据证选用辛温发汗、辛凉解表、清热宣肺、化痰止咳、通腑泄热及益气养阴之法。据地域及时节不同,可因时因地治宜。
三、分期论治(一)初期
1.风寒束表证
症见:发热或未发热,恶寒重,无汗,鼻塞,流清涕,头身痛苦,口淡不渴,咳嗽气急,痰稀色白,咽不红,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治法:辛温发汗。
引荐方药:葛根汤、麻黄汤或荆防败毒散。葛根汤常用药:葛根12g,炙麻黄6g,桂枝6g,生姜9g,炒白6g,大枣9g,炙甘草6g。
加减:咳嗽重者加前胡、清半夏;痰多者加陈皮、清半夏;烦躁者加生石膏。
若呈现气急鼻煽等风寒郁肺证,可予华盖散。
常用中成药:三拗片、伤风清热颗粒等。
2.外寒内热证
症见:高热,恶寒重,无汗,流清涕,头痛,身痛,或咽痛,咳喘,烦躁,口渴,纳差,心下疼,吐逆,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浮紧或沉弦,指纹浮红或紫滞。
治法:解表清里。
引荐方药:葛根汤合大柴胡汤或大青龙汤。葛根汤合大柴胡汤常用药:葛根12g,炙麻6g,桂6g,生姜6~15g,炙甘6g,炒白芍 6g,大枣9g,柴胡12g,黄9g,半夏6g,枳实6g,生大黄3g。
加减:便溏者去生大黄;热重者加生石膏。
常用中成药:杏贝止咳颗粒、防风通圣丸等。
3.风热袭表证
症见:发热重,恶寒轻,汗出,咽痛,流黄涕,咳嗽,咽红,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治法:辛凉解表。
引荐方药:银翘散或桑菊饮。银翘散常用药:金银花9g,连翘9g,竹叶9g,荆芥6g,淡豆豉6g,芦根9g,薄荷6g,桔梗6g,牛蒡子9g,甘草6g。
加减:咽喉红肿痛苦者加僵蚕、玄参;高热加生石膏、栀子;咳甚痰黄加浙贝母。
若呈现咳嗽气急,鼻翼煽动等风热闭肺证,可予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
常用中成药:热炎宁合剂、连花清瘟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清宣止咳颗粒、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口服液)、小儿宝泰康颗粒、芩香清解口服液等。挟积滞者,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
(二)极期
1.痰热壅肺证
症见:高热,咳嗽喘促,喉间痰鸣,痰稠色黄,鼻翼煽动,面赤唇红,口干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涤痰,泻肺止咳。
引荐方药:麻杏石甘汤合小陷胸汤。常用药:炙麻黄 6g,苦杏仁 9g,生石膏 15~30g,全瓜蒌 10g,黄连 3g,清半夏6g,葶苈子 10g,大枣 6g,甘草 6g。
加减:口干渴者加天花粉;痰黏稠者加川贝母;便秘、吐逆者加生大黄、竹茹。
若呈现烦躁,壮热难退,鼻孔枯燥,涕泪俱无,为热甚蕴毒之热毒闭肺证,可合黄连解毒汤;若呈现咳嗽阵阵,目红面赤,兼见怒火犯肺证,可合黛蛤散。
常用中成药:金振口服液、小儿宣肺止咳颗粒等。
2.痰瘀闭肺证
症见:高热不退,咳声剧烈,或咳血,鼻翼煽动,胸高胁满,张口抬肩,或口唇发绀,烦躁不宁,胸痛,便秘,吐逆,心下疼,舌质暗红有瘀点瘀斑,舌苔黄厚腻,脉弦涩,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化瘀,开肺通腑。
引荐方药:千金苇茎汤、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常用药:芦根 15g,薏苡仁 9g,冬瓜仁 15g,桃仁 9g,柴胡 9~15g,黄芩 9g,赤白芍各 9g,清半夏 6g,生姜 6~15g,炒枳实 6g,大枣 9g,大黄 3g,桂枝 9~12g,茯苓 9g,丹皮 6g,甘草 6g。
加减:痰黏稠者加川贝母;热重者加生石膏;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者加安宫牛黄丸或小儿牛黄清心散。面白肢厥、呼吸晦气可加独参汤或至宝丹鼻饲或灌肠。
常用中成药:连花清咳片、小儿肺热清颗粒等。
(三)恢复期
1.阴虚肺热证
症见:低热,盗汗,干咳少痰或无痰,口干口渴,便干,纳差,面色潮红,舌质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紫。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化痰。
引荐方药:沙参麦冬汤。常用药:沙参 9g,麦冬 9g,玉竹 9g,天花粉 9g,桑叶 9g,炒白扁豆 9g,炙甘草 6g。
加减:低热纠缠者加青蒿、地骨皮;久咳者加百部、炙紫菀;食少纳差加焦山楂、炒麦芽;汗多者加浮小麦、煅牡蛎。
常用中成药:养阴清肺口服液等。
2.肺脾气虚证
症见:久咳无力,动则益甚,低热崎岖,面色少华,纳差,便溏,神疲乏力,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纤细无力,指纹淡红。
治法:补脾益肺,化痰止咳。
引荐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常用药:党参(人参)6-12g,炒白术 9g,茯苓 9g,五味子 6g,麦冬 9g,陈皮 6g,姜半夏6g,紫菀 9g,炙甘草 6g。
加减:纳差加厚朴、炒麦芽;汗多加炙黄芪、煅牡蛎;便溏加炒山药、炒白扁豆。
若后期复查肺部印象学显现实变面积仍较大,证属气虚血瘀者可合桂枝茯苓丸;若气虚、阴虚皆备,可予竹叶石膏汤。
常用中成药:黄龙止咳颗粒等。
注:要亲近重视患儿体温、脉息、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改变,谨防邪陷正脱等变证呈现。上述中药剂量为4~7岁患儿惯例用量,临床可根据病况、体质、地域及不同年龄段酌情加减。中成药剂量参照说明书,无儿童用法用量者可据成人用量酌情运用。对药物特别煎服法请遵医嘱。
四、中医特征疗法(一)穴道贴敷
1.散寒止咳贴剂
习惯症:风寒束表证。
引荐药物:麻黄、炒白果仁、细辛、五味子、炒白芥子等,用醋(姜汁醋)等赋形剂调匀。
引荐贴敷穴道:大椎、双肺俞等。
成效:辛温解表,宣肺止咳。
2.清热止咳贴剂
习惯症:风热郁肺证、痰热壅肺证、热毒闭肺证。
引荐药物:桑白皮、地骨皮、杏仁、胆南星等,用醋等赋形剂调匀。
引荐贴敷穴道:天突、膻中、双肺俞等。
成效:清热宣肺,止咳化痰。
操作办法:取药贴于相应穴道。6 月龄至 1 岁,贴敷 1~2小时;1 岁至 4 岁,贴敷 2~4 小时;4 岁以上(包括 4 岁)贴敷 4~6 小时。若呈现部分皮肤发红、瘙痒,立刻停止贴敷,必要时部分处理。
(二)小儿按摩
1.风寒束表证
引荐穴道:天门、坎宫、太阳、耳背高骨、内八卦、三关、膻中、肺俞。
成效:散寒解表,化痰止咳。
操作办法:推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掐揉耳背高骨即头面四大办法 20~30 次,顺运内八卦 50~100 次,推三关100~200 次,揉膻中、肺俞 30~50 次。
2.痰热壅肺证、热毒闭肺证
引荐穴道:肺经、大肠经、六腑、天河水、掌小横纹。
成效:清热解毒,涤痰开闭。
操作办法:清肺经 200~300 次,清大肠经、退六腑各100~120 次,清天河水 300 次、推掌小横纹 50~100 次。
(三)针刺
习惯症:风热郁肺证、痰热壅肺证、热毒闭肺证等发热、咳嗽痰多者。
引荐穴道:双侧鱼际穴、尺泽穴。
成效:疏风清热,止咳化痰。
操作办法:鱼际穴针刺方向及深度:取 1 寸毫针向掌心劳宫穴方向刺入,3~6 岁儿童针刺 0.5 寸,6 岁以上儿童针刺1 寸。尺泽穴针刺方向及深度:直刺进针,针 0.3~0.5 寸。留针时刻及补泻办法:留针 5~10 分钟即可,中心行针 1 次,适度捻转提插,平补平泻;患龄小或合作度欠好者可选用快刺不留针的办法。
(四)中药足浴
习惯症:风热郁肺证,痰热壅肺证、热毒闭肺证。
引荐药物:北柴胡、黄芩、生石膏、大青叶、板蓝根、葛根、连翘、贯众、蒲公英等。
成效:清热解毒,解肌退热。
操作办法:同防备部分足浴操作办法。
(五)拔罐
习惯症:风热郁肺证、痰热壅肺证、热毒闭肺证等发热、咳嗽痰多者。
穴道:大椎、肺俞、脾俞。
成效:清热宣肺,止咳化痰。
操作办法:每次 8~10 分钟,隔天一次,如患儿依从性差、不宜运用火罐者,可选用橡胶罐或抽气罐。
注:中药、中成药和中医特征疗法应在医师辅导下运用。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医师辅导下选用中药塌渍、中药灌肠、刮痧疗法等中医特征疗法辅佐医治。
第三部分 居家恢复
针对出院或门诊药物医治完毕仍偶有鼻塞流涕、咽干咽痒、连续轻咳、食欲不振、大便不调儿童,可选用中医药办法居家恢复医治,有助于稳固效果,病后防复。
一、膳食辅导饮食均衡,食物多样。有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引荐生姜、山楂、鸡内金、白萝卜等;有便秘等症状的,引荐蜂蜜、香蕉、火龙果、芹菜等。
二、穴道按摩病后留传鼻塞、流涕、嗅觉不灵敏儿童,能够按揉迎香穴、鼻通穴;咳嗽、咽痒者,能够按揉少商、天突穴;腹痛腹胀、纳食欠安者,能够顺时针摩腹、按揉板门穴,每次1~3分钟。
三、其他办法能够选用五行音乐疗法,经过倾听五音与五脏、五志合作的乐曲,煽动气血、调畅情志。也能够选用吹气球、吹喇叭、腹式呼吸等呼吸疗法,增强肺功用。学龄期儿童,能够学做呼吸体操、五禽戏、八段锦,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
来历:医药卫生报
20位“焦作名师”形象冷艳露脸点击下方微信大众号手刺
重视“焦作日报”榜首时刻了解最新威望音讯↓↓↓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络咱们删去;
原创文章版权属《焦作日报》(微信号:JZRBWX)官方微信一切,转载请注明来历和作者。
版权一切:焦作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答应证编号:4112018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