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煜达:全球极点气候更频频了吗?千年极点旱涝的研讨发现了一点

liukang20245天前吃瓜动态719
夏天到了,一年一度的高温天又开端困扰北半球。依据报导,在曩昔24小时内,印度奥里萨邦至罕见45人死于或许与酷热有关的疾病。到现在,印度全国因酷热逝世人数上升至211人。
在菲律宾,至罕见30个城市的热指数抵达了42摄氏度乃至更高的危险水平,将近6700所校园停课。
在孟加拉国,当地气候局表明,曩昔一周首都达卡均匀最高气温与曩昔30年同期的均匀气温比较,高出了4摄氏度到5摄氏度。
在我国,广西新一轮强降雨已致2万多人受灾,紧迫搬运安顿138人。
依据美国国家环境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在2024年的前4个月里,全球气温创下175年来同期新高。在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国际严峻议题的当下,极点气候频频了吗?我国极点旱涝在千年规范呈现出怎样的时空演化规则?近二十年来我国呈现的南边雪灾、城市雨涝等极点气候事情,又给了咱们什么启示?
近来,复旦大学我国前史地舆研讨所杨煜达教授团队历时十余年编绘的《我国千年区域极点旱涝地图集》(简称《地图集》)正式发布。作为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以极点旱涝气候为主题的前史地图集,《地图集》分区域辨认公元1000年以来产生概率为10%(即“十年一遇”)的极点旱涝事情,将其表达在地图上。在千年规范上,完结了区域极点旱涝事情的均一辨认,录入旱涝数据达12万余条,制造极点旱涝年份图达433幅。
这本横跨千年全国七大区域124个站点的极点旱涝地图集,为我国防汛抗旱、应急办理、农林牧渔,根底设施建造等范畴的前瞻性研判,供给了重要的信息根底支撑。
杨煜达教授在发布会上
《我国千年区域极点旱涝地图集》一书出书后,观察者网与杨煜达教授就读者关怀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沟通。
【文/观察者网 高艳平,收拾/观察者网 岳冠东】
13年、 多个国家基金支撑、近40名科研作业者的尽力
观察者网:咱们对这套书的第一印象是,编纂难度会十分大,您能否讲一讲其时这个浩大工程是怎样立项的?
杨煜达:这本地图集的编纂是花费了十几年,在多个基金项目的继续支撑下完结的。
我 2010 年拿到了全国优异博士论文奖项。这个奖项教育部供给一个项目赞助,我和邹逸麟先生、满志敏教师评论后决议挑选极点气候为主攻方向。2011年末我开端安排团队做这个标题。
2014年,咱们就宣布了《前史时期极点气候事情的辨别办法研讨——以西北千年极点旱灾序列为例》一文,这篇文章确认了分区域精准辨认到千年规范的办法,也确认了咱们以极点旱涝气候为主题的研讨终极表达办法是地图。自此开端推动编图的作业。
2016 年-2020年,我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科要点研讨基地严峻项目“曩昔千年我国区域极点气候事情与中华文明时空进程”的支撑,并参加了国家气候中心任国玉教授牵头的“全球改变研讨与应对”研讨项目“小冰期以来东亚季风区极点气候改变及机制研讨”的作业。
在这些项目的支撑下,到 2020年项目结项的时分,咱们开端编成了《我国千年区域极点旱涝地图集》。其时开端预备出书事宜,可是地图编辑与出书的费用很高。后来是复旦大学张人禾副校长将其列入到我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支撑了这本图集的出书。
2022年,咱们又请求到了国家社科基金的严峻项目《2000 年来我国严峻灾祸性气候事情应对及社会应对机制研讨》的支撑,完结了《地图集》的后期制造作业。
终究在国家项目支撑和团队共同尽力下,咱们圆满完结了图集的编纂和出书作业。
观察者网:这种极点旱涝研讨,之前有以地图为办法的效果吗?
杨煜达:极点旱涝地图集没有,可是常态的旱涝地图集有,比方1981年出书的《我国近五百年旱涝散布图集》(简称《五百年图集》)。
咱们都知道,竺可桢先生1972 年宣布了《我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开端研讨》,为我国气候改变的研讨树立了一个科学根底。影响气候的要素有许多,最重要的是干湿和冷暖两大要素。竺先生的文章首要评论的是冷暖。
咱们的地图集的旱涝定级上,实践上是沿用了《五百年图集》中的评级办法。即把全国分红若干个站点,依据史料给每个站点的旱涝状况做评级,终究得出接连的旱涝数据。并依据大致相同的概率密度进行挑选,构建了正史体系与方志体系史料间,以及与器测材料能够比较的渠道。
咱们选用的旱涝五级鉴定法,即1级涝、2级偏涝、3级正常、4级偏旱、5级旱,便是《五百年图集》编著时树立的。其时全国搞旱涝会战,要经过搜集曩昔的旱涝数据,搞清楚旱涝改变的规则,来猜测未来或许呈现的极点气候。《五百年图集》便是为了习惯国家在农业上的严峻需求而编纂的。
其时关于史猜中的旱涝记载,怎样鉴定,评论的许多。终究提出这个办法的是保定市区域气候局的汤仲鑫先生,他以保定区域为例,提出了一套可行的依据史料鉴定旱涝状况的评级办法,并为《五百年图集》的编绘者所选用。论文是后来才在1979 年宣布的。
观察者网:不可思议,古人给我留下来蛛丝马迹的文献材料能够让您和团队做这么精密的史料收拾。您在文献中说到了《我国三千年气候记载总集》、《我国前史大洪水查询材料汇编》等材料成为了你们研讨的重要起点,在此根底上你们做了哪些开创性的作业?
杨煜达:从地图制造的视点来说,《五百年图集》的办法,为咱们编纂这套地图集供给了许多有用的办法,比方前面说到的定级办法。可是咱们所做的研讨也有许多不同:
一、主题不相同。《五百年图集》主题是逐年的旱涝状况,反响的是旱涝的常态化改变;《地图集》的主题是极点旱涝。
1518年全国呈现大面积极点旱涝现象,深橙色为5级旱,深蓝色为1级涝
二、在旱涝的定级办法上,咱们对124个站点的空间规模进行了划定,并运用了前史地舆学中沿革地舆的最新研讨效果,给出了124个详细站点的前史沿革。这样前史材料的空间特色能够更为清晰,处理的数据空间代表性也更确认,质量更好。
三、《地图集》不只在1000-1469年间新增了11312个站点有用旱涝数据,一起在1470-1949年与《五百年图集》相同的120个站点新增了5459个有用旱涝数据。
1981年出书《五百年图集》的时分,许多前史文献都还没有收拾。现在学术界对各种前史材料的收拾日趋完善,各种专题史料集、当地志不断地呈现,这为咱们的作业供给了丰厚的史料根底和数据来历。
比方由国家气候中心张德二先生主编的《我国三千年气候记载总集》,查阅了多达8432种古籍,实践采摘引证达7930种,其间关于当地志的材料特别全面,是咱们重要的根底材料。
一起咱们自己也在不断地开掘和收拾材料,1990 年代初开端至今,复旦大学我国前史地舆研讨所的满志敏教师发动所里的教师做了3 万多张卡片,录入了宋元曾经的材猜中和气候灾祸、气候有关的描绘。
复旦大学史地所教师们手抄的气候史料卡片,此处记载了王莽末年的旱灾和蝗灾,及由此形成的农业欠收和东汉初期大众饥馑惨状
现在咱们的团队一向也在日记史猜中查寻相关记载,树立史料数据库。咱们现已查阅了现有的上千种日记史料,其间有 300 多种是有气候记载的,将这些信息汇总做成了数据库。这些材料都是咱们编图的根底。
一起咱们也运用了许多的明清《实录》、档案等相关材料。近年来收拾的清代档案中的专题灾祸史料是比较多的,如《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等等。咱们自己也直接查阅了《上谕档》等。我国官方记载中此类有关气候的记载蛮多的,与气候严密相关也是我国文献的一个特色。
别的,在极点旱水灾祸的地图表现上,咱们运用划定的站点空间,新添加了站点分层设色的表达,还连续了《五百年图集》旱涝等值线的表达办法。选用了径向基函数(RBF)插值法对站点空间数据进行核算生成等值线,并在核算过程中,选用了站点区域中心法,这样不只更契合前史记载的状况。且让地图更为直观、更易于让人了解和运用。
因而,《地图集》树立在更丰厚的前史材料和更科学精确的定级办法上,所以咱们的图集质量比较前人的效果有了较大前进。这也反映了咱们学术的前进和年代的开展。
1470年为什么成为一个重要前史节点?
观察者网:《地图集》对1470年之后的极点气候完结了均一辨认;我国气候局气候科学研讨院《我国近五百年旱涝散布图集》也是从1470年(明宪宗成化六年)开端,为什么是这个年份?这跟其时的前史背景有什么联络吗?
杨煜达:咱们现在的文献材料里边有几个大的材料体系。其一是正史,正史材料比方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对旱涝的记载比较稳定。
别的一类材料便是方志材料,方志材料的杰出特色是它能够和一个详细的地址绑缚起来,也便是说它的时空信息十分清楚。比方在方志材料里记载着“ 成化十六年(1480 年)凤翔(宝鸡)大旱”,正史里边或许会写 “成化十六年 陕西大旱”,方志材料的空间信息愈加详细。
还有别的一些材料体系比方档案和日记。档案和日记材料很有价值,可是档案和日记太详细和琐碎。咱们需求的信息是一个详细时节的大体判别,可是日记记载的是一个很小的地址,这种信息虽然看起来更详细,可是很难反响整个区域的状况。相对咱们的作业来说,它反倒没有那么好用。咱们首要运用的方志材料,在明代才大规模地呈现。
1470年这个年份是 《五百年图集》的编纂者研讨了许多史料之后总结出来的。咱们把一切的数据做了骤变剖析,得出的状况基本是共同的,即1470 年左右是方志材料一个十分重要的骤变节点,1470 年之前各个区域的方志都比较少,1470 年今后有显着的添加。
观察者网:从前史的视点上看,为什么这一时期方志数量激增?
杨煜达:明代树立之初就很发起修方志,可是有几种约束要素。一是发起得不到执行,依照明朝要求方志要 20 年、 30 年修一次,可是实践上能确保这种修制频率的县少之又少,大部分的县是一两百年,两三百年才修一次。
二是明前期的方志存留较少。因而保存至今的多半是明中期和晚期的方志,其记载的信息就常常在明朝中期的转机这一段。
咱们辨别极点事情的办法,运用了两个点。一是文献材料的特征,我国文献记载旱涝有一个十分显着的特征。咱们叫“记异不记常”,有反常才记载,正常状况不记载。
二是,前期前史会筛选掉许多信息。有些记载只要两、三个字,但越早保存下来的灾祸信息或许越严峻。那些不严峻的灾祸很或许在前史长河中被遗忘了。因而,虽然前期前史材料的保存率很低,可是咱们也信任它保存了许多的1级和5级的极点状况。依照旱涝的 5 级区别,其散布应该契合正态散布。可是实践咱们依据数据发现,有记载的旱水灾祸, 1级和5级的极点状况最多,3 级没有什么记载,呈现双峰型。这样,依据文献材料的特征咱们能够辨别一个站点的旱涝等级。
观察者网:《地图集》分区域辨认了十年一遇的极点旱水灾祸。为什么联合国将极点气候的概率一致定为10%,全球各个当地无差别的极点气候都是十年一遇?
杨煜达:实践上“极点”有许多种不同的表现办法,有气候的极点,有气候的极点。常见的界说办法是肯定阈值法,比方极点气候——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以上的强降雨称为“暴雨”。别的一种则是依照产生概率来确认的,比方常说的“十年一遇”,“百年一遇”。这种就被称为百分比阈值法。
咱们选用的后者,即百分比取阈值法,来研讨极点气候,以年为单位,最厉害的10%,即产生的概率是10%,咱们界定为极点的旱涝事情。
50年一遇的气候,产生概率便是2%,百年一遇的,产生概率便是1%。抵达10%(即十年一遇),就能够被视为是极点的。这是判别极点气候最基本的规范。按这个规范来排,咱们能够进行跨材料体系的极点气候比较。
我国一穷二白的时分就开端收拾气候记载
观察者网:这本图集的编纂,是一个横跨前史、地舆、气候、水利、农业等范畴的跨学科研讨。《地图集》的首要运用材料包含了《我国降水材料》,这本书搜集了1950年前我国 1181个台站的降水材料。也便是说早在解放前,我国的气候站点现已树立了1181个了;另一处写道1870年之后我国呈现了现代器测材料,这应该是近代“西学东渐”的成果,可否请您简略介绍下咱们国家古代到近代气候范畴的开展状况?
杨煜达: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所以十分注重降水和气候灾祸,自古以来我国人便对气候有了许多研讨,也总结出许多规则,比方说二十四节气和阴历。实践上我国的“阴历”不是简略的阴历,而是阴阳合历,阴历是依据月相圆缺改变的周期拟定的,但农业是以年为周期的,所以阴历是阴阳合历。
所谓的现代观测确实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但我国古代也有自己的一套气候观测记载体系,比方清代的“雨雪标准”——便是当地给中心报告降水状况的一种办法。
规范的州县“雨雪标准”上报格局包含三个要素: 详细地址(县份),阴晴雨雪逐日气候记载、以及降雨(雪) 量的多寡。与现代的降水量测定规范不同,雨雪标准要丈量雪堆在地上的厚度,雨入土有几分。中科院地舆所一共收拾了 40 多万件奏报雨雪的奏折,这对研讨我国古代气候是十分名贵的。
北京故宫里边还有专门记载气候状况的《晴雨录》,这些材料都保存了下来。不但北京有,扬州、杭州、姑苏、南京,有织造府的当地就有《晴雨录》。直到嘉庆皇帝上台后,织造府记载晴雨的准则才停了,但故宫中的记载一向连续到清代消亡。
下多大的雨?入土几分?这实践上是一种经验值。下了雨之后,县衙的师爷就会判别,入土三分,是小雨;入土三寸,是中雨;入土八寸,入土一尺,这是滂沱大雨。特别这种逐日的记载是十分有价值的。
在我国,最早用现代西方的办法丈量气候是18 世纪俄罗斯使团在北京西什库教堂保存的一些记载,这份记载接连性没有这么好,可是也有将近 200 多年的时刻。现在比较有名的我国近代气候记载是从1870开端的上海徐家汇天文台的记载,这是我国近代接连性最好的气候记载,一向连续到现在。
新我国树立前的一千多个台站的降水材料,实践上是上海、广州等口岸海关的观测记载。再有便是零零星星的传教士在教堂做的气候记载,欧洲的领事馆有记载等等,这样的数据一般比较简略。
民国时期,一些当地政府和个人开端注重气候记载,也逐渐树立有气候站。比方昆明有一个人叫陈一得,自己在家里边搞了一个气候站,还出了一个杂志来发布他的观测记载。
建国后,咱们国家立即对我国已有的气候记载材料进行收拾和保存,在其时一穷二白的状况下,国家领导人能有这样的认识,这一点令人敬服。1958 年后全国各个县都设立了气候站,进行大规模的体系性观测。这便是近代以来,我国气候监测和记载开展的大致途径。
千年规范来看,极点气候更频频了吗?
观察者网:这些年咱们都在忧虑全球变暖问题。从你们研讨的数据看,在千年这么长的时刻跨度上,我国的极点气候是不是愈加频频了?
杨煜达:首要咱们要区别极点气候和极点气候,极点气候事情是小规范短时刻的,比方郑州的暴雨事情便是极点气候事情。极点气候事情是以年为单位的,比方长时刻的旱水灾祸。
从小规范来看,全球变暖今后,地上水分蒸腾会增大,这或许会使得降水增多。可是从大规范的改变来看,降水的添加没有这么显着。从前史的视点考虑,最近这 50 、70 年在我国前史时期上不是极点旱涝最多的几十年。
可是能够说,最近几十年,产生旱涝的频率是偏多的。咱们还需求对搜集到的数据进一步剖析,才干精确答复全球变温暖极点气候之间联系的问题。
比较于古代社会,近代科学技术在重塑了人类社会的一起,也让人类与天然的联系愈加杂乱,只能说全球变暖让人们越来越注重气候和气候对社会日子的影响。
2008年南边雪灾,国家电网的作业者正在抢修
以2008 年南边的雪灾为例。假如只从气温,降水等量化方针考虑,那一年的雨雪不能算是最极点的。但为什么2008年的低温、雨雪、冻害形成了那么大的丢失?是因为咱们整个社会高度依靠电力、大规模的高压输电线建造,铁路也进入了电气化年代。在这种状况下,南部区域的电力体系在建造时没有考虑到极点气候下的降雪或许对输电体系形成的影响,所以,其时在面临雪灾时产生了大规模停电,铁路停运,春运受阻,终究形成了严峻的社会损害。
这些天然灾祸阐明,科技支撑下的现代社会,在面临天然改变时凸显了自身的脆弱性。在社会开展的不同阶段,人和天然的联系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改变,在这之中会不断涌现出各式各样的问题,需求人们在掌握天然规则的根底上及时调和矛盾,与天然调和共生。
观察者网:回到咱们所在的上海,上海坐落长江中下流的最东南端,近30年来,只要1992和2003有过标记为5的极点旱气候;即便是夏天常见的飓风灾祸气候,也有这些年网络上盛行的上海“结界”一说。从上海的视点看,极点气候好像没有更频频产生,是这样吗?怎样剖析背面的原因?
杨煜达:这个我也留意到了,我刚来上海几年,上海报了两次飓风,提早告诉校园放假,成果飓风都没来。气候局预告有飓风,市政府做出放假的决议计划是下了很大的决计的。工厂出产,商业中止一天要丢失许多营收,可是保证民众的生命安全天然是第一位的。
在有能够24 小时追寻飓风的气候卫星之前,飓风的举动轨道是很难追寻和猜测的。关于飓风这种大规范的气候体系,咱们还有许多不清楚的东西。对飓风举动途径的预告,也只能按概率来揣度。
上海十分注重对飓风的研讨,在上海气候局就有专门的人员研讨,测算飓风中心抵达、经过上海的概率。并依据危险等级发布飓风预警,可是预告肯定是没办法能做到百分百精确的。虽然有 90% 的或许性说飓风要来上海,可是终究咱们遇到的或许是那10%。不过这比遭受飓风突击后呈现人员伤亡要好许多。
不仅仅飓风的预告,一切的气候预告都是十分困难的,跟着观测和猜测水平的前进,现在24小时内短期气候预告的精确都能抵达百分之八九十。可是猜测一个月今后的气候这样的超长时间气候预告,精确度就不高。
了解气候改变机制,合理猜测未来气候气候状况,是咱们研讨的方针,也是一切的气候作业者都希望能完结的。咱们现在做的一切作业都是为完结这个方针而添砖加瓦,这有利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在前史时期,比方说 500 年前,气候受人类活动干涉很小,极点气候事情的呈现首要受天然影响。现代的一切极点气候事情,都是天然要素和人类活动要素叠加的成果更为杂乱。
以华北为例,华北的极点干旱气候最近几十年是较多的,可是不能算是最严峻的时期,前史上极点干旱气候最多的时期应该是 1921- 1970 年这一段,其次是 1471- 1520 年这一段。明朝末年极点干旱气候相同很严峻。最近 50 年长江中下流的水灾比较多,可是前史上水灾最严峻的仍是1921-1970这 50 年。
最近几十年的极点旱涝气候频率高于均匀水平,但并不是前史上旱涝极点气候最多的时期。图中为华北和长江中下流的极点旱涝次数,赤色为极点旱次数,蓝色为极点涝次数。图拍照自《我国千年区域极点旱涝地图集》
全体来说,最近这几十年的极点旱涝气候频率是高于均匀水平的,旱水灾祸整体较多的,但并不是前史上旱涝极点气候最多的时期。经过前史与现代的比照,咱们能够看出天然要素在极点气候的产生上有严峻影响,咱们更需求警觉天然要素和人为要素的叠加或许导致的严峻后果。
气候要素多大程度上影响人类前史进程?
观察者网:依据《地图集》我大略摘选了前史上的极点旱涝时期。以上海为例,能够发现极点气候与前史严峻事情有必定的重合。让我想起,这些年有一批前史学者很着重地舆要素对人类前史进程的影响。比方有前史学家研讨了为什么曾经抢先的我国,到了近代,相关于西方的前史抢先地位不复存在了,这种东西大分流的原因便是气候地舆要素形成的。相似的说法有不少,您怎样看待这些学说?
杨煜达:这是一个杂乱的问题,我只能简略说说自己的观点。
首要,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于详细的地舆环境之下。地舆环境不可避免地会对社会产生影响。第二,咱们聚集于气候,气候是环境中最活泼的要素,对出发日子的影响显着。特别是东亚的季风气候,年际差异大,在农业上的表现便是俗语说的“旱一年、涝一年,正常一年”。这样的状况自古以来便是常态。
事实上,气候改变确实对我国一些严峻前史事情,如王朝更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界研讨最多的是明末的政权更迭。从气候来看咱们能够从两个维度来了解:
一,其时是一个小冰期,气候偏冷,导致了华北农业产值遍及的下降。
二,明末的大旱,促进了明末农人战争的开展,假如没有河南的大旱,李自成不见得能够翻盘。能够说气候原因加快了明王朝的毁灭。这种天然的要素是客观存在的,咱们不能够小看和否定。
河南大旱,李自成乘机率农人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的控制,图为李自成雕像
可是咱们也能够看到一些反例,比方明代成化年间在华北区域继续三年的大旱灾。咱们团队研讨过这次大旱。成化大旱对明王朝的影响是深远的,这场灾祸对其根底的社会准则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后来也被政府化解,没有像崇祯年间相同引发政权的更迭。
明代初期,社会有很强的耐性,能够抵挡环境改变给社会的冲击。可是到明代晚期,这种社会弹性,社会耐性现已丧失殆尽。此刻面临大旱等天然灾祸,底层大众颠沛流离,王朝政府便无力保持自身控制,加快走向消亡。
别的从冷暖的视点来说,崇祯年间是小冰期,气候是偏冷的。康熙朝比崇祯朝还要冷,但康熙时期国家开展能够说是欣欣向荣。因而在评论气候改变与前史开展时,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自身。气候改变仅仅作为一种外在要素对社会产生影响,可是咱们不能以为严峻前史事情的产生是由地舆要素决议的。
从更大的地舆规模看。有些西方的前史学家以为近代“西升东降”的改变也是地舆要素导致的。在传统农业文明时期,我国的地舆要素十分优胜,地形西高东低,地舆空间相对阻隔,除了北部区域,罕见陆上外患。华夏和南边区域幅员辽阔,资源丰厚。这样的地舆环境给予中华文明以较大的开展空间,能够完结自给自足,助推了中华文明的昌盛昌盛。但这也使我国的大一统王朝在大航海年代趋于关闭,闭关锁国。
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则没有如此杰出的天然环境,其开展依靠贸易与殖民扩张,侧重于向外探究。
从文明来源来看,地舆环境确实在文明开展路途的挑选上有巨大影响,但在文明开展的过程中,这样的影响不是肯定性的。近代的关闭保守让我国落后于国际,可是当我国醒过来的时分,咱们很快就追上来了。改革开放后的这几十年便是最生动的表现。
气候改变确实对咱们的社会有各种层面的冲击,可是不能轻易地说社会的开展是由地舆要素决议的。咱们不能孤立看待问题,而是应以体系性的办法,将气候改变放到整个社会前史环境之下评论。从而咱们得到的关于气候改变对人类社会影响,地舆要素对人类前史进程影响的定论才更具科学性。
告发/反应

相关文章

对话日本导演竹内亮:网红、导演、桥梁、国际友人……不要给我贴标签|睡前共享

专访竹内亮是在他坐落南京秦淮区公司的二楼一角。这儿应该是企业的直播空间,沙发背面有个小书架,一侧摆着日本已故前史漫画家横山光辉的著作《三国志》。藏着日系卷发,消瘦身段,小麦色肤色,上身穿戴白底灰字宣扬...

热闻|上海失踪女童遗体找到,怎么看待“忽视儿童”行为?

10月4日,上海一名4岁半女童在南汇新城海滩迷路,10月18日上午,上海警方接宁波警方通报:宁波市镇海区某滩涂发现一具女童遗体,穿着等特征与浦东南汇新城海滩失踪女童类似。得悉后,上海警方敏捷派出工作组...

郑州曼哈顿“免费赠房”查询:房价从2万跌到1.2万,有人因还不上钱房子被拍卖

“免费赠送,直接过户给你,你直接还房贷就行。”近来,一名博主的发帖招引了各方重视。该博主称,其五年前以约1.71万元/㎡的价格购入一套坐落郑州市曼哈顿小区的房子,告贷90万元,现免费赠送,只需受赠者还...

怪鸟惨遭野猫“欺压” 东湖城管救助后发现竟是国家保护动物

10月8日晚十一点,东湖风景区城管执法局一中队队员刘晨值夜班期间,听到外面传来一阵疑似鸭叫的声响,便出门检查状况,发现一只小鸟正在被两只野猫“欺压”,叫声惨烈。小鸟背部黑色,胸口毛色洁白,嘴尖,腿细而...

小学生酒店摔破玻璃杯自动认错 网友:太仁慈了

两张暖心的小纸条(工作人员供图)一名参与研学活动的小学生入住酒店时,打破了一个玻璃杯,自动留下30块钱和一张留言条抱歉;酒店为了鼓舞孩子这一诚信的行为,决定将钱退回,并相同留下一张留言条。两张留言条在...

特朗普要挟对我国一切产品加征10%额定关税,中方回应: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特朗普还没上台,又胡乱挥舞起了“关税大棒”。选前就曾扬言将因芬太尼问题对我国征收关税的他,胜选后于当地时间11月25日晚间要挟,将在就任后首日,对来自我国的全部进口产品加征10...

友情链接: